跳转至

09 案例实战:亿级流量高并发下如何进行估算和调优

本课时主要讲解如何在大流量高并发场景下进行估算和调优。

我们知道,垃圾回收器一般使用默认参数,就可以比较好的运行。但如果用错了某些参数,那么后果可能会比较严重,我不只一次看到有同学想要验证某个刚刚学到的优化参数,结果引起了线上 GC 的严重问题。

所以你的应用程序如果目前已经满足了需求,那就不要再随便动这些参数了。另外,优化代码获得的性能提升,远远大于参数调整所获得的性能提升,你不要纯粹为了调参数而走了弯路。

那么,GC 优化有没有可遵循的一些规则呢?这些“需求”又是指的什么?我们可以将目标归结为三点:

  1. 系统容量(Capacity)
  2. 延迟(Latency)
  3. 吞吐量(Throughput)

考量指标 --------

img

系统容量 系统容量其实非常好理解。比如,领导要求你每个月的运维费用不能超过 x 万,那就决定了你的机器最多是 2C4G 的

举个比较极端的例子。假如你的内存是无限大的,那么无论是存活对象,还是垃圾对象,都不需要额外的计算和回收,你只需要往里放就可以了。这样,就没有什么吞吐量和延迟的概念了。

但这毕竟是我们的一厢情愿。越是资源限制比较严格的系统,对它的优化就会越明显。通常在一个资源相对宽松的环境下优化的参数,平移到另外一个限制资源的环境下,并不是最优解。

吞吐量-延迟

接下来我们看一下吞吐量和延迟方面的概念。

假如你开了一个面包店,你的首要目标是卖出更多的面包,因为赚钱来说是最要紧的。

为了让客人更快买到面包,你引进了很多先进的设备,使得制作面包的间隔减少到 30 分钟,一批面包可以有 100 个。

工人师傅是拿工资的,并不想和你一样加班。按照一天 8 小时工作制,每天就可以制作 8x2x100=1600 个面包。

但是你很不满意,因为每天的客人都很多,需求大约是 2000 个面包。

你只好再引进更加先进的设备,这种设备可以一次做出 200 个面包,一天可以做 2000~3000 个面包,但是每运行一段时间就需要冷却一会儿。

原来每个客人最多等 30 分钟就可以拿到面包,现在有的客人需要等待 40 分钟。客人通常受不了这么长的等待时间,第二天就不来了。

考虑到我们的营业目标,就可以抽象出两个概念。

  • 吞吐量,也就是每天制作的面包数量。
  • 延迟,也就是等待的时间,涉及影响顾客的满意度。

img

吞吐量大不代表响应能力高,吞吐量一般这么描述:在一个时间段内完成了多少个事务操作;在一个小时之内完成了多少批量操作。

响应能力是以最大的延迟时间来判断的,比如:一个桌面按钮对一个触发事件响应有多快;需要多长时间返回一个网页;查询一行 SQL 需要多长时间,等等。

这两个目标,在有限的资源下,通常不能够同时达到,我们需要做一些权衡。

选择垃圾回收器

接下来,再回顾一下前面介绍的垃圾回收器,简单看一下它们的应用场景。

  • 如果你的堆大小不是很大(比如 100MB),选择串行收集器一般是效率最高的。参数:-XX:+UseSerialGC。
  • 如果你的应用运行在单核的机器上,或者你的虚拟机核数只有 1C,选择串行收集器依然是合适的,这时候启用一些并行收集器没有任何收益。参数:-XX:+UseSerialGC。
  • 如果你的应用是“吞吐量”优先的,并且对较长时间的停顿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。选择并行收集器是比较好的。参数:-XX:+UseParallelGC。
  • 如果你的应用对响应时间要求较高,想要较少的停顿。甚至 1 秒的停顿都会引起大量的请求失败,那么选择 G1、ZGC、CMS 都是合理的。虽然这些收集器的 GC 停顿通常都比较短,但它需要一些额外的资源去处理这些工作,通常吞吐量会低一些。参数:-XX:+UseConcMarkSweepGC、-XX:+UseG1GC、-XX:+UseZGC 等。

从上面这些出发点来看,我们平常的 Web 服务器,都是对响应性要求非常高的。选择性其实就集中在 CMS、G1、ZGC 上。

而对于某些定时任务,使用并行收集器,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。

大流量应用特点

这是一类对延迟非常敏感的系统。吞吐量一般可以通过堆机器解决。

如果一项业务有价值,客户很喜欢,那亿级流量很容易就能达到了。假如某个接口一天有 10 亿次请求,每秒的峰值大概也就 5~6 w/秒,虽然不算是很大,但也不算小。最直接的影响就是:可能你发个版,几万用户的请求就抖一抖。

一般达到这种量级的系统,承接请求的都不是一台服务器,接口都会要求快速响应,一般不会超过 100ms。

这种系统,一般都是社交、电商、游戏、支付场景等,要求的是短、平、快。长时间停顿会堆积海量的请求,所以在停顿发生的时候,表现会特别明显。我们要考量这些系统,有很多指标。

  • 每秒处理的事务数量(TPS);
  • 平均响应时间(AVG);
  • TP 值,比如 TP90 代表有 90% 的请求响应时间小于 x 毫秒。

可以看出来,它和 JVM 的某些指标很像。

尤其是 TP 值,最能代表系统中到底有多少长尾请求,这部分请求才是影响系统稳定性的元凶。大多数情况下,GC 增加,长尾请求的数量也会增加。

我们的目标,就是减少这些停顿。本课时假定使用的是 CMS 垃圾回收器。

估算 ------

在《编程珠玑》第七章里,将估算看作程序员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。这是一种化繁为简的能力,不要求极度精确,但对问题的分析有着巨大的帮助。

拿一个简单的 Feed 业务来说。查询用户在社交网站上发送的帖子,还需要查询第一页的留言(大概是 15 条),它们共同组成了每次查询后的实体。

class Feed{
   private User user;
   private List<Comment> commentList;
   private String content;
}

这种类型的数据结构,一般返回体都比较大,大概会有几 KB 到几十 KB 不等。我们就可以对这些数据进行以大体估算。具体的数据来源可以看日志,也可以分析线上的请求。

img

这个接口每天有 10 亿次请求,假如每次请求的大小有 20KB(很容易达到),那么一天的流量就有 18TB 之巨。假如高峰请求 6w/s,我们部署了 10 台机器,那么每个 JVM 的流量就可以达到 120MB/s,这个速度算是比较快的了。

如果你实在不知道怎么去算这个数字,那就按照峰值的 2 倍进行准备,一般都是 OK 的。调优 ------

问题是这样的,我们的机器是 4C8GB 的,分配给了 JVM 1024_8GB/3_2= 5460MB 的空间。那么年轻代大小就有 5460MB/3=1820MB。进而可以推断出,Eden 区的大小约 1456MB,那么大约只需要 12 秒,就会发生一次 Minor GC。不仅如此,每隔半个小时,会发生一次 Major GC。

不管是年轻代还是老年代,这个 GC 频率都有点频繁了。

提醒一下,你可以算一下我们的 Survivor 区大小,大约是 182MB 左右,如果稍微有点流量偏移,或者流量突增,再或者和其他接口共用了 JVM,那么这个 Survivor 区就已经装不下 Minor GC 后的内容了。总有一部分超出的容量,需要老年代来补齐。这些垃圾信息就要保存更长时间,直到老年代空间不足。

img

我们发现,用户请求完这些信息之后,很快它们就会变成垃圾。所以每次 MinorGC 之后,剩下的对象都很少。 也就是说,我们的流量虽然很多,但大多数都在年轻代就销毁了。如果我们加大年轻代的大小,由于 GC 的时间受到活跃对象数的影响,回收时间并不会增加太多。 如果我们把一半空间给年轻代。也就是下面的配置:

-XX:+UseConcMarkSweepGC -Xmx5460M -Xms5460M -Xmn2730M

重新估算一下,发现 Minor GC 的间隔,由 12 秒提高到了 18 秒。

线上观察:

\[ParNew: 2292326K‐>243160K(2795520K), 0.1021743 secs\]

3264966K‐>10880154K(1215800K), 0.1021417 secs]

\[Times: user=0.52 sys=0.02, real=0.2 secs\]

Minor GC 有所改善,但是并没有显著的提升。相比较而言,Major GC 的间隔却增加到了 3 小时,是一个非常大的性能优化。这就是在容量限制下的初步调优方案。

此种场景,我们可以更加激进一些,调大年轻代(顺便调大了幸存区),让对象在年轻代停留的时间更长一些,有更多的 buffer 空间。这样 Minor GC 间隔又可以提高到 23 秒。参数配置:

-XX:+UseConcMarkSweepGC -Xmx5460M -Xms5460M -Xmn3460M

一切看起来很美好,但还是有一个瑕疵。

问题如下:由于每秒的请求都非常大,如果应用重启或者更新,流量瞬间打过来,JVM 还没预热完毕,这时候就会有大量的用户请求超时、失败。

为了解决这种问题,通常会逐步的把新发布的机器进行放量预热。比如第一秒 100 请求,第二秒 200 请求,第三秒 5000 请求。大型的应用都会有这个预热过程。

img

如图所示,负载均衡器负责服务的放量,server4 将在 6 秒之后流量正常流通。但是奇怪的是,每次重启大约 20 多秒以后,就会发生一次诡异的 Full GC。

注意是 Full GC,而不是老年代的 Major GC,也不是年轻代的 Minor GC。

事实上,经过观察,此时年轻代和老年代的空间还有很大一部分,那 Full GC 是怎么产生的呢?

一般,Full GC 都是在老年代空间不足的时候执行。但不要忘了,我们还有一个区域叫作 Metaspace,它的容量是没有上限的,但是每当它扩容时,就会发生 Full GC。

使用下面的命令可以看到它的默认值:

java -XX:+PrintFlagsFinal 2>&1 | grep Meta 默认值如下:

size_t MetaspaceSize = 21807104 {pd product} {default}

size_t MaxMetaspaceSize = 18446744073709547520 {product} {default}

可以看到 MetaspaceSize 的大小大约是 20MB。这个初始值太小了。

现在很多类库,包括 Spring,都会大量生成一些动态类,20MB 很容易就超了,我们可以试着调大这个数值。

按照经验,一般调整成 256MB 就足够了。同时,为了避免无限制使用造成操作系统内存溢出,我们同时设置它的上限。配置参数如下:

-XX:+UseConcMarkSweepGC -Xmx5460M -Xms5460M -Xmn3460M -XX:MetaspaceSize=256M -XX:MaxMetaspaceSize=256M

经观察,启动后停顿消失。

这种方式通常是行之有效的,但也可以通过扩容机器内存或者扩容机器数量的办法,显著地降低 GC 频率。这些都是在估算容量后的优化手段。

我们把部分机器升级到 8C16GB 的机器,使用如下的参数:

-XX:+UseConcMarkSweepGC -Xmx10920M -Xms10920M -Xmn5460M -XX:MetaspaceSize=256M -XX:MaxMetaspaceSize=256M

相比较其他实例,系统运行的特别棒,系统平均 1 分钟左右发生一次 MinorGC,老年代观察了一天才发生 GC,响应水平明显提高。

这是一种非常简单粗暴的手段,但是有效。我们看到,对 JVM 的优化,不仅仅是优化参数本身。我们的目的是解决问题,寻求多种 有用手段总结

其实,如果没有明显的内存泄漏问题和严重的性能问题,专门调优一些 JVM 参数是非常没有必要的,优化空间也比较小。 所以,我们一般优化的思路有一个重要的顺序:

  1. 程序优化,效果通常非常大;
  2. 扩容,如果金钱的成本比较小,不要和自己过不去;
  3. 参数调优,在成本、吞吐量、延迟之间找一个平衡点。

本课时主要是在第三点的基础上,一步一步地增加 GC 的间隔,达到更好的效果。

我们可以再加一些原则用以辅助完成优化。

  1. 一个长时间的压测是必要的,通常我们使用 JMeter 工具。
  2. 如果线上有多个节点,可以把我们的优化在其中几个节点上生效。等优化真正有效果之后再全面推进。
  3. 优化过程和目标之间可能是循环的,结果和目标不匹配,要推翻重来。

img

我们的业务场景是高并发的。对象诞生的快,死亡的也快,对年轻代的利用直接影响了整个堆的垃圾收集。

  1. 足够大的年轻代,会增加系统的吞吐,但不会增加 GC 的负担。
  2. 容量足够的 Survivor 区,能够让对象尽可能的留在年轻代,减少对象的晋升,进而减少 Major GC。

我们还看到了一个元空间引起的 Full GC 的过程,这在高并发的场景下影响会格外突出,尤其是对于使用了大量动态类的应用来说。通过调大它的初始值,可以解决这个问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