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8 观测分析:SkyWalking 如何把观测和分析结合起来?¶
上一节,我带你了解了链路追踪系统的原理以及 Zipkin 的架构。在这一节,我将带你细化链路追踪的关键点,链路分析。
我在“ 10 | 链路分析:除了观测链路,还能做什么? ”中,讲到我们可以依据链路数据进行更细维度的数据分析,其中包含指标聚合和拓扑图这两个主要内容。SkyWalking 就是这样的链路分析系统,它提供链路追踪、链路分析、性能剖析、告警等一系列功能,帮助你定位问题。
系统定位¶
上一节中我讲的 Zipkin 就是一个链路追踪系统,它提供链路数据的基本查询和展示功能。Zipkin 项目的定位主要在于链路追踪,我们通过官网提供的支持列表可以看出来,它还提供很多第三方组件内部的链路追踪,比如 HBase、Kafka。你甚至可以把它理解为是一个带全局链路 ID 的日志系统。从它的消息传递协议中可以看出来,它并没有传递过多的数据信息。
SkyWalking 则是一个完整的 APM(Application Performance Management)系统,链路追踪只是其中的一部分。
SkyWalking 和 Zipkin 的定位不同,决定了它们不是相同类型的产品。SkyWalking 中提供的组件更加偏向业务应用层面,并没有涉及过多的组件级别的观测; Zipkin 提供了更多组件级别的链路观测,但并没有提供太多的链路分析能力。你可以根据两者的侧重点来选择合适的产品。
系统架构¶
下面是官网提供的 SkyWalking 的系统架构图,我们先通过这张图来了解它:
从中间往上看,首先是 Receiver Cluster,它代表接收器集群,是整个后端服务的接入入口,专门用来收集各个指标,链路信息,相当于我在上一节所讲的链路收集器。 再往后面走是 Aggregator Cluster,代表聚合服务器,它会汇总接收器集群收集到的所有数据,并且最终存储至数据库,并进行对应的告警通知 。右侧标明了它支持的多种不同的存储方式,比如常见的 ElasticSearch、MySQL,我们可以根据需要来选择。
图的左上方表示,我们可以使用 CLI 和 GUI,通过 HTTP 的形式向集群服务器发送请求来读取数据。
图的下方,是数据接收的来源,分为 3 种:
- Metrics System:统计系统。目前支持从 Prometheus 中拉取数据到 SkyWalking,也支持程序通过 micrometer 推送数据。
- Agents: 业务探针。指在各个业务系统中集成探针服务来进行链路追踪,也就是链路追踪中的链路采集部分。SkyWalking 支持 Java、Go、.Net、PHP、NodeJS、Python、Nginx LUA 语言的探针,是目前市面上支持探针语言比较全的系统。同时,它还支持通过 gRPC 或者 HTTP 的方式来传递数据。
- Service Mesh:SkyWalking 还支持目前比较新的 Service Mesh 监控技术,通过观测这部分数据同样可以实现链路数据的观测。
链路分析实践与原理¶
接下来,我会介绍统计指标和拓扑图在 SkyWalking 中是如何使用的。
统计指标 SkyWalking 定义了一套观测解析语言,叫作 OAL(Observability Analysis Language),它通过这套语言来实现统计指标的定义和统计。 我们从一个例子来理解怎么样通过 OAL 语言定义一个统计指标¶
我们先来看右侧的部分,from 代表数据从哪里来 。在这个示例中,数据来自 Service.latency,代表服务的响应耗时。longAvg 函数会对服务中的所有响应时长求平均值,最后赋值给左侧的 servce_resp_time 字段,这个字段也就是我们最终生成的统计名称。
通过这样简单的方式我们就可以定义一个统计指标,在系统运行时,就会根据定义生成数据。
通过范例了解之后,我们来看统计指标是如何在 SkyWalking 中运用的。
我们先来看一下有哪些数据源。
在“ 10 课时 ”中,我介绍过在 每一个 Trace 数据中,都有 3 个维度的实体,分别是服务、实例、端点 。我们在进行链路分析时,不仅可以通过这 3 个实体计算得出数据,比如基于响应时间来计算平均响应耗时、基于调用次数计算 QPS; 还可以依据三者之间的依赖,统计数据与数据之间的关系,比如基于端点和端点之间的调用次数,统计两者的调用频次。
计算得出数据之后,我们可以对同一个实体中的数据进行聚合,聚合之后由 SkyWalking 按照实体将数据分组。
以上文中的平均响应耗时为例,SkyWalking 把每一次链路中该服务的响应时间,按照服务的名称分组。为了分担每一台机器的压力,就需要用到 SkyWalking 中的聚合服务器集群的概念。
此时,可以按照服务名称做路由,把相同的服务名称路由到相同的聚合服务器中,进行数据统计。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充分地利用集群的优势来进行数据计算,讲数据计算完成后便会将其存储到数据库中。
在上述过程中,由于实时计算涉及数据存储的问题,如果每计算一次就存储一次,会耗费大量的存储系统的资源。因此,SkyWalking 中采用的是时间窗口的模型,将一段时间内的数据统一放置在内存中进行汇总和计算。通过定时器的形式,将数据批量地查询与写入,从而减少对数据库的读取和写入压力。
最后,基于 OAL 语言,我们自定义了统计指标。我们可以将其运用在自定义的 UI 展示和告警中,将动态统计指标的优势最大化,从而来实现一套高度可定制化的观测平台。
拓扑图¶
除了统计指标之外,链路分析中的另外一个关键点就是拓扑。拓扑图可以展示服务、端点、实例之间的引用关系,将引用关系与统计指标相结合后,我们能更快地了解到系统整体的运行情况,以及流量主要分布在哪里。下图就展示了在 SkyWalking 中,是怎样展现服务之间的拓扑的。
在这张图中,从左到右代表服务从接入流量到服务处理中的完整拓扑信息。用户发起访问,首先经由 ProjectA 服务,然后引入 ProjectB、ProjectC 和其他的云服务,ProjectB、ProjectC 又分别调用了其余的组件和服务。服务依赖之间使用线进行连接,可以清楚地描绘出彼此的关系。
传统的拓扑检测,通常是利用时间窗口来推断服务之间的依赖关系。比如 RPC 中消费者发送请求给提供者,提供者会先完成请求,再将链路数据发送到链路收集器端。此时,由于收集器端并不清楚是谁调用了提供者,所以会将数据保留一段到内存中。消费者完成请求处理后,将链路信息再发送到链路收集器中,此时再进行数据匹配,才能得知提供者的消费者是哪一个。得知消费者之后,保存在内存中的数据就会被删掉。
在分布式系统中,RPC 的请求数量可能非常巨大,如果使用传统的拓扑检测,虽然也能完成,但是会导致高延迟和高内存使用。同时由于是基于时间窗口模式,如果提供者的数据上报事件超过了时间窗口规定的时间,就会出现无法匹配的问题。
SkyWalking 为了解决上面提到的延迟和内存问题,引入了一个新的分析方式来进行拓扑检测,这种方式叫作 STAM(Streaming Topology Analysis Method)。STAM 通过在消息传递的内容中注入更多的链路上下文信息,解决了传统拓扑检测中高延迟和高内存的问题。 Zipkin 和 SkyWalking 在 OkHttp 框架的消息传递时,都会将链路信息放置在请求头中。无论它们的采集器是如何实现的,在进行消息传递时,都会通过某种方式将链路信息设置到请求中 。如下图所示:
我们可以看到其中有三个“sw8”开头的 header 内容,“sw8”也是 SkyWalking 在进行链路上下文传递中的关键信息。这里进行了转码处理,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官方对跨线程消息透传协议的 介绍,了解到它进行了信息的传递。我列出一些其中比较关键的部分。
- Trace Id:用于记录全局的链路 Id。
- Parent segment Id:记录上一个服务消费者中的链路数据 Id。每个线程在链路记录时,会使用 Segment 来区分不同的线程。
- Parent span Id:记录消费者在发送请求时产生的 Span id。
- Parent service:消费者的服务名称。
- Parent service instance:消费者的实例名称。
- Parent endpoint:消费者中 Span 所指定的端点名称。
- Peer network address:指定消费者在进行数据发送时,发送到的目标地址,这里指的就是提供者的网络地址,由 IP 加端口组成。
这些内容中,我们可以看到除了全局的链路信息以外,还有很多数据内容,比如消费者的服务名称、实例名称。通过这些数据信息,我们可以很快定位到当前服务的上游信息,而无须再等待上游请求完成后,通过匹配的方式完成拓扑图的记录。
利用 Peer network address 构建下游服务和实例的别名,我们可以快速定位到相关的实例和服务信息,SkyWalking 也可以在很低的延迟下,分析出对应的拓扑信息。由于不再依赖消费者的链路数据信息,也不会有过多的内存消耗。虽然存在一定的传输损耗,但整体的链路请求过程中占用的空间会比较小。
更多拓扑图的实现细节,欢迎大家去原文中了解。
总结¶
在本节中,我带你了解了 SkyWalking 的整体系统架构,以及链路分析中比较关键的两部分内容,统计指标和拓扑图,在 SkyWalking 中的应用实现。在链路分析中,有哪些指标数据是你最为关心的呢?欢迎你在留言区分享你的想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