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2 面试中那些坑了无数人的算法题¶
前面的课时,我们学习了“代数与统计”“算法与数据结构”,至今这门课程的主体知识已告一段落,下面我们进入彩蛋环节,我会向你介绍两个应用到数学的场景,第一个是求职面试,第二个是做人生规划。
这一讲,我们先聊一聊求职面试时常见的数学题。
毕业后,相信你一定参加过不少的面试吧。在求职面试的时候,即使目标工作岗位很少需要直接使用数学知识,也依然有不少面试官非常注重候选人的数学水平,而这并不是没有依据的。因为绝大多数的岗位,都需要候选人具有逻辑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。而这些能力在数学上都能有所体现。
下面,我们通过三个例题,带大家体验一下面试中的数学。
例题1 抛硬币问题¶
假设你和大漂亮在玩抛硬币游戏。硬币的正面朝上可得 1 分,背面朝上则分数不变。如果大漂亮可以抛 51 次硬币,而你只能抛 50 次硬币,那么大漂亮分数比你高的概率是多少?
这个问题如果用计算机进行仿真求解,就会非常容易,我们给出下面的代码。
import random
dapiaoliang = 0
you = 0
win = 0
for _ in range(1000):
for _ in range(51):
if random.randint(0,1) == 1:
dapiaoliang += 1
for _ in range(50):
if random.randint(0,1) == 1:
you += 1
if dapiaoliang > you:
win += 1
dapiaoliang = 0
you = 0
print win
我们对代码进行走读:
- 第 3、4 行,分别定义两个变量来保存大漂亮和你的得分;
- 第 5 行,用 win 变量来记录大漂亮获胜的次数;
- 第 6 行开始,执行一个重复 1000 次的循环;
- 在每次的循环内部,先在第 7~9 行,通过 51 次的循环,模拟出大漂亮的得分;
- 再在第 10~12 行,通过 50 次的循环,模拟出你的得分;
- 在 13、14 行判断,如果大漂亮分数比你高,则大漂亮获胜一局。
最终,打印出大漂亮获胜的局数。我们运行代码的结果如下图。
可见,在 1000 次的游戏中,大漂亮获胜了 502 次。这样,我们可以估算出,大漂亮获胜的概率为 0.502。
【数学角度解答】¶
我们再从数学的角度重新计算一下这道题。在这里,我们需要通过加乘法则去拆解一下事件。假设 A 事件代表大漂亮抛 51 次硬币的得分,B 事件代表你抛 50 次硬币的得分,要计算的目标是 A 大于 B 的概率 P(A>B)。
每次抛硬币是独立的事件,独立事件共同发生的概率满足乘法法则。因此,可以把大漂亮的得分,拆解为前 50 次抛硬币的得分(M 事件)和最后一次抛硬币的得分( N 事件)。
而其中,最后一次抛硬币,只有正面得 1 分或者背面得 0 分两种情况。
对于一个事件的两个可能的结果分支,可以通过加法法则来求概率,因此有下面的公式。
P(A>B)=P(M+N>B)= P(N=0)·P(M+0>B)+P(N=1)·P(M+1>B)= 0.5·P(M+0>B) + 0.5·P(M+1>B)
对于最后一项 P(M+1>B) 等价于 P(M≥B)。这是因为,如果 M 大于或等于 B,则 M+1 必然是大于 B 的;反过来,M 和 B 是抛硬币正面朝上的次数,所以必然是整数。如果 M+1 比 B 大,那么 M 必然会大于或等于 B。因此,有二者概率相等,即 P(M+1>B) = P(M≥B)。
我们把这个关系带入到 P(A>B) 中,则有 P(A>B)=0.5·P(M>B)+0.5·P(M>=B)
再根据加法法则,则有 P(A>B)=0.5·P(M>B)+0.5·P(M>B)+0.5·P(M=B)
别忘了,M 事件代表“大漂亮前 50 次抛硬币的得分”,而 B 事件是“你抛 50 次硬币的得分”。区别只剩下了抛硬币的人不一样。不管是谁抛硬币,正面朝上的概率始终都是½。所以从结果来看,这两个事件是完全等价的,
则有 P(M>B) = P(M\<B)。
因此 P(A>B) = 0.5·P(M>B)+0.5·P(M\B)+P(M\<B)+P(M=B)]
注意:M 和 B 的关系只有大于、小于或者等于,所以 P(M>B)+P(M\B) = 0.5·[P(M>B)+P(M\<B)+P(M=B)] = 0.5
这与我们用代码仿真计算的结果是一致的。
例题2 数据上溢问题¶
对于一个 Sigmoid 函数,y=1/(1+e-x)。假设输入的自变量 x 很小,为 -1000000。因为要先计算 e-x 的值,即 e1000000,如下图所示,直接计算就会先得到一个非常大的数字而抛出异常。那么在线上代码中,该如何规避这种情况,计算出输出值呢?
其实,这里可以用到一个非常简单的技巧,对公式做个变形就能让程序适应这种情况了。我们知道,Sigmoid 函数的结果是一个在 0~1 之间的连续值。而之所以产生数据溢出是因为要先计算e-x 的值。处理这种情况,我们可以从数学的角度,对分子和分母都乘以 ex 这一项,则有
y = 1/(1+e-x) = ex/(ex+1)。
此时,输入 x=-1000000,则需要计算 ex,得到结果为 0.0。再带入到 Sigmoid 函数中,就可以得到结果啦。
可能你还会问,对公式做了变形之后,如果 x 为很大的正数,如 1000000,岂不是又数据溢出抛异常了吗?如果 x 为很大的正数,我们直接用 Sigmoid 函数的原始形态 y=1/(1+e-x) 就可以了。
综合上面两种情况,我们可将x分正数及非正数分别计算,来避免数据的溢出。即
- 如果 x>0,则 y = 1/(1+e-x)
- 如果 x\<0,则 y = ex/(1+ex)
实现的代码如下:
import math
def sigmoid(x):
if x < 0:
y = math.pow(math.e,x) / (1 + math.pow(math.e,x))
else:
y = 1 / (1 + math.pow(math.e,-x))
return y
a = -1000000
b = 1000000
print sigmoid(a)
print sigmoid(b)
我们对代码进行走读:
- 在 Sigmoid 函数的代码中,第 4 行,判断 x 和 0 的大小关系;
- 如果 x 为负数,则通过第 5 行的公式计算 y;
- 如果 x 不是负数,则通过第 7 行的公式来计算 y。
我们在主函数中,分别输入了非常小和非常大的两个数字,并顺利得到结果分别为 0.0 和 1.0,如下图所示。
例题3 投点距离期望问题¶
假设在墙上有一个半径为 10 厘米的圆形区域,现在大迷糊用飞镖向这个圆形区域进行均匀随机的投射。假设大迷糊不会“脱靶”,求大迷糊扎到的点到圆形区域圆心距离的期望。
这个题用代码仿真会非常容易,我们给出下面的代码。
import random
import math
inCircle = 0
distance = 0.0
for _ in range(1000):
x = 1.0 * random.randint(0,1000) / 100
y = 1.0 * random.randint(0,1000) / 100
if x * x + y * y > 100:
continue
else:
inCircle += 1
distance += math.sqrt(x * x + y * y)
print distance / inCircle
我们对代码进行走读:
- 第 4 行,保存合法的投射次数变量;
- 第 5 行,是累计的距离之和变量;
- 第 6 行,通过 for 循环执行多次的投射动作;
- 每次投射,第 7 行和第 8 行,随机地生成投射点的坐标变量 x 和 y(在这里,我们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);
- 第 9 行,如果坐标点的平方和超过 100,也就是投射点在 10 厘米的圆形之外;
- 那么第 10 行,执行 continue,继续下一轮循环;
- 否则,说明投射点在圆内,执行第 11 行的代码;
- 第 12 行,合法投射次数加 1;
- 第 13 行,通过本次投射点到圆心的距离,更新累计的距离之和;
- 最后第 14 行,打印累计距离和合法投射次数的比值,得到了平均距离。
这也是投射点到圆心距离的期望,我们运行代码的结果为 6.66 厘米,如下图所示。
接下来,我们再从数学的角度来计算一下这个题目。
【数学角度解答】¶
题目中,要求解的是一个点到圆心距离这个随机变量的期望。很显然,点到圆心的距离是个连续值。要求某个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期望,可以用期望的定义式来计算,即
所以,当你在工作中遇到“某连续型变量的期望”时,它一定可以写成上面的积分形式,这是定义式,也是公理。
在我们这个问题中,随机变量 x 是点到圆心的距离。由于投射点不可以在圆形以外,所以这个距离的取值范围是 0~10。因此,我们可以把上面的公式改写为
那么问题来了,这里的概率密度函数 f(x) 的表达式是什么呢?别忘了,概率论告诉我们,概率密度函数是概率分布函数的导数。
我们不妨试着求一下投射问题的概率分布函数。假设在圆内有一个小圆,半径是 x0。那么投射点恰好也在小圆内的概率为 P(x\<x0) = π·x02/π·102 = x02/102。
因此,概率分布函数为 F(x) = x2/102;又因为,概率密度函数是概率分布函数的导数,所以概率密度函数为 f(x) = 2x/102。
我们把这些条件都带入到期望的公式中,则有
这与我们用代码求解的 6.66 厘米是一致的。
小结¶
我们对这一讲进行总结。这一课时的内容是面试中的数学,面试官会通过一个简单的数学题,考察候选人解决问题的思考路径。
数学题的魅力就在于活学活用,你很难遇到同一道题,所以靠死记硬背是不行的。只有深入理解数学原理,才能做到在面试的数学考察中游刃有余。在备考的时候,应该注意在基本功方面多花时间去做到深入理解。对于每个知识点的适用范围,来龙去脉做到掌握。
如果你遇到了一个让你束手无策的题目,不妨试着从下面两个角度寻找突破口。
- 第一个角度,从问题出发去寻找突破口。
例如,本课时的投点距离期望问题。这个题目要计算的是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期望,那么它一定可以用连续型随机变量期望的定义式表示。接下来,问题就变成了对这个定义式的未知量进行计算求解。
- 第二个角度,从已知条件出发去寻找突破口。
例如,在抛硬币问题中,已知条件是大漂亮抛了 51 次,你抛了 50 次。抛 51 次,可以拆分为抛 50 次和抛 1 次。这样,我们就得到了大漂亮抛 50 次和你抛 50 次,这样等价的两个事件。基于这两个事件,就能推导出大漂亮得分比你高的概率。
这些寻找突破口的方法,是候选人解决问题能力的集中体现;也是数学题、算法题千变万化后,唯一不变的规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