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3 用数学决策,如何规划好投入、转化和产出?¶
在工作和生活中,我们经常会说“这样做,划不划算?”其实这是做每个决策时都会面临的一个问题,也就是心里得有个“小算盘”。
那么怎么我们应该怎么“算账”呢?算完账后又应该如何决策呢?
下面我会先讲一个我的 算账定律,带你在麻将局中认识算账的关键三要素:系统、指标、兑换;然后再带你回到学生时代的“补习场景”,认识 转化漏斗分析法,看到外部力量向指标的转化路径;最后,还是回归各位程序员的现实工作场景中,通过三个案例看到不同的转化路径,深入理解“投入”“转化”“产出”三者的关系。
本课时的内容梗概如下图所示,可供你参考学习。
公瑾的算账定律¶
要算账,你需要先明确算账的对象,也就是你在算谁的账。虽然是同一件事情,但对象不一样,可能导致结果的截然不同。
假设你与好友大聪明、大漂亮、大迷糊一起打麻将,4 个小时的激烈斗争后,你们的盈亏账单如下:
假设计算的对象是你,那么会得到总盈亏为 100 元,胜率 40%,平均每局盈利 2 元。如果计算对象是你们四个人,那么会得到总盈亏为 0 元,平均每局盈利 0 元。
你会发现,在整个“麻将局”这一大的系统下,即使每个人的盈亏不同,但整体看这个“系统”的总盈亏情况是 0,也就是不盈不亏。
所以接下来,给你介绍一个 算账定律:对于一个没有外部力量作用的系统,它的总账为零 。就好比,将你们 4 个人看作一个系统,打麻将只是系统内部的动作,整个系统并没有受到任何来自外部力量的作用,因此总账必然为零,这与物理学中的能量守恒定律很像。
相反,如果一个系统受到了外部力量,那么总账就可能不是零了。 就好比,把你一个人看作一个系统,再把大聪明、大漂亮和大迷糊 3 个人看作是另一个系统,然后在系统和系统间的相互作用下。最后,你的系统盈利了 100 元,而另一个 3 人合体的系统亏损了 100 元。
关键要素:系统、指标和兑换¶
利用算账定律时,你需要把握好以下几个关键要素,分别是系统、指标和兑换。我们以大漂亮的学习成绩为例展开讨论。系统,就是一个个对象,它包括了你研究的目标对象,也包括了影响你研究目标的外部系统。对于大漂亮的学习而言,大漂亮就是一个系统,老师也是一个系统。指标,是评价系统运转结果的数学变量,即总账。例如,对于大漂亮的系统而言,指标包括但不限于考试成绩、生活愉悦度、日均自习时长、日均参加补习班的时长、日均娱乐时长等。兑换,是个动作,也是个结果,即你在用什么来换取什么。算账定律(算账版的能量守恒定律)说到,对于一个没有外部力量作用的系统,它的总账为零;反过来说,要想指标(总账)有提高,就需要借助外部力量,并把它兑换为指标的提高。
我们以大漂亮想要提升考试成绩为例,通过两种方式来看看系统情况:
- 第一种方式是去参加补习班。此时,大漂亮是一个系统,补习班老师是另一个系统。大漂亮系统,在借助补习班老师系统的外部作用,来兑换出考试成绩的提高。
- 而另一个方式是减少娱乐时长,用来增加自习时长。此时大漂亮系统没有接收外力,那么总账还是零吗?依然是。大漂亮成绩提高了,但是娱乐时间变少,导致生活愉悦度下降,这是一种系统内部的兑换。
对这个大漂亮的例子,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:
- 在外部力量改变的时候(例如,从参加大糊涂补习班,更改为参加小天才补习班),会让系统的总账变好。即生活愉悦度不折损的基础上,提高学习成绩。
- 在外部力量不改变的时候,系统总账不变,但可以通过系统内部兑换,提高某个指标。即减少娱乐时长,增加自习时长。通过降低生活愉悦度,兑换出学习成绩的提高。对于大漂亮而言,有得有失,总账不变。
这两种方式的结论分别如下图所示:
转化漏斗分析法¶
从上面“打麻将”和“大漂亮提升成绩”的例子,你会发现纯内部力量的调整,只是左手倒右手的兑换,而让指标变得更好的方式是,要借助外部力量。
有了外部力量之后,就要开始分析外部力量作用在系统中的效率,这就需要 转化漏斗分析法 。
- 转化,是一个动作,表示的是外部力量转化为指标提高的动作过程。
- 漏斗,代表了效率,即转化过程的 投入 和 产出 分别是多少。
转化漏斗分析,能够辅助你看清转化路径,并寻找瓶颈予以突破。
我们继续以大漂亮参加补习班为例。假设大漂亮每天参加 3 个小时的补习班学习,最终学习成绩获得了 10 分的提高。那么问题来了,这 3 小时的补习转化为 10 分的提高,转化路径是什么?转化效率如何?是否还有提高的空间呢?
带着这些问题,我们通过对大漂亮学习的无死角跟踪。我们发现,补习时长转化为分数提高的路径为:
- 投入补习的时间,可以拆分为认真听课的时间,和不认真听课(玩手机、打瞌睡)的时间。
- 认真听课的时间里,会带来掌握知识点的提高。
- 掌握的知识点,会换取考试成绩的提高。
根据转化路径,我们就能计算出转化效率。下表是大漂亮的转化效率表:
假设大聪明也采取了上补习班提升成绩的方式,我们补充下大聪明的转化效率表,和大漂亮的转化效率对比观察。
根据对比就会有如下的数据洞察:
- 72% > 56%,所以大漂亮上课更加认真听讲;
- 3.85% \< 6%,大漂亮虽然认真听课,但她没有很好地理解老师所讲的知识点。显然,大漂亮的理解和学习能力需要提高;
- 考试技巧方面,大漂亮和大聪明是一样的,即掌握的知识点转化为分数的效率都是 2分/知识点。
但整体看下你会发现,最终大聪明的转化效率还是要更高的。同样的补习时长,大聪明的成绩提高更多,仅仅因为在转化漏斗的过程中,大聪明在“掌握知识点”这一步做得更好。
所以据此,我们可以给出大漂亮如下学习建议:
大漂亮需要提高自己对知识点的吸收和理解能力。对于大漂亮而言,这是提高成绩最有效的方式。假设大漂亮也能以 6% 的转化率吸收知识,那么大漂亮会得到 130×6%×2 = 15.6 分的提高,这相当于她现在 15.6÷2÷3.85%÷72% = 281 分钟的参加补习时长投入!
虽然在真正的学习生活中,没有人会像这样计算自己工作、学习的转化漏斗情况,但这种思维方式却会影响我们做事风格。每个人的学生时代,班里都会有个超努力但学习总是中游的同学,他们其实就是转化漏斗出了问题,仅想着扩大自己的底部橙色区域的精力和时长,没想着如何提升转化效率,也就是精力没用到刀刃上。
而一个做事风格高效的人,心里是有自己的转化漏斗的,尤其在复杂的工作业务中。他会用这种思维去理解许多事情的本质和原理,抓住关键要素,认清系统、指标、兑换,并规划好投入、转化、产出,将复杂过程简单化。 ### 案例 程序员工作中的“算账”场景
讲完了算账定律和漏斗分析法,我们给出一些程序员工作中可能遇到的算账案例。
假设某头条 App 有一个推荐系统的技术团队,负责用户的 PV 指标(page view 页面点击量),它的基本思路如下图所示。长大后的大聪明、大漂亮、大迷糊均在这一团队中,我们看下他们各自的表现。
案例 1 没有外力,系统内部指标转化¶
假设长大后的大聪明是该团队的其中一个推荐算法工程师,他设计的推荐系统方案是:对每个用户,利用 CTR(Click-Through-Rate点击率)模型,预测用户点击文章的概率。接着,只推荐点击率大于阈值(设置为 0.8)的文章给用户,并形成首页的 feed 流。
有一天,大聪明调整了点击率阈值,由 0.8 提高到了 0.9,其余影响因素都没有变,你来帮大聪明算算账,看他这样的动作对这个推荐系统是否有帮助。
分析:先看一下我们的分析对象,也就是 系统 。此时,我们的系统可以是这个推荐系统。指标 自然就是这个系统在用户身上产生的 PV。大聪明的动作是调整了点击率阈值,这很显然是个系统内部的改动,并没有外部力量注入这个系统。接下来我们对比分析一下两种不同阈值的转化路径。
我们的 App 总共有注册用户 100 人,其中 50 人会在统计数据的观察期间内打开过 App,我们的库存文章总量为 1000 篇。
- 当设置阈值为 0.8 的时候,总共的曝光是 500 人次,最终产生的阅读量是 420 人次;
- 当阈值提高设置为 0.9 的时候,符合 CTR 阈值门槛的文章必然会减少。
因此,曝光量由 500 人次降低到 470 人次。
但运气比较好,提高了阈值之后,由于文章匹配度更高,反而带来了更多的页面点击量 (430 人次)。对于这个推荐系统而言,在没有外力的情况下,通过折损了曝光量,兑换到了 PV 的提高 。
这个兑换是否合理,或者说是否划算,可能要综合公司业务的现状来考量。
案例 2 借助外力,指标提升¶
长大后的大漂亮是其中的一个前端工程师,他从 App 前端交互上,优化了一些功能上的体验,例如 App 闪退、文章打开缓慢等问题。假设其余的影响因素都没有变化,我们再来帮大漂亮算算账吧。
分析:我们的系统、指标、转化路径都没有发生改变。但由于修复了系统 bug,已经不再是系统内部的改动了。这个推荐系统有外力注入其中,而这个外力就是大漂亮的代码。此时转化路径的指标就变成了如下图表所示。
当 bug 修复之后,注册用户数、打开 App 用户数、文章的曝光量都没有改变。但是因为 产品交互体验变好了,用户点击文章的 PV 由 420 提高到了 430。
对于这个推荐系统而言,在有外力的情况下,外力换来了 PV 的提高。这个功能迭代就是合理的、划算的,毫无疑问是有价值的。
案例 3 借助外力,指标提升¶
长大后的大迷糊是其中一个建模工程师,他从 CTR 模型上进行优化,让 CTR 模型的预估准确率大幅提高。随后,他使用模型的方法是,给用户曝光模型预估 CTR 最高的 500 篇文章。假设其他影响因素都没有变化,你再来帮大迷糊算算账吧。
分析:此时 CTR 模型的准确率被提高了,这个推荐系统就又有了外力注入。而这个外力,就是模型哥做的 CTR 新模型,此时转化路径的指标就变成了下方图表所示。
当 CTR 模型准确率提高后,注册用户数、打开 App 用户数、文章的曝光量都没有改变。但是因为模型更准了,用户曝光的文章跟用户的兴趣更匹配,PV 由 430 提高到了 450。
对于这个推荐系统而言,在有外力的情况下,外力换来了 PV 的提高。这个功能迭代就是合理的、划算的,毫无疑问是有价值的。可见大迷糊,不仅不迷糊,反而很有业务能力。
还是那句话,转化漏斗分析法的应用是非常灵活的,以上三个案例仅仅是想向你展示这个思维在工作中的应用,工作中具体如何实践“转化漏斗分析法”,还是得看你的理解和思考。
小结¶
这一课时,我们重点讲述了两方面的内容,一是算账定律,另一个是转化漏斗分析。算账定律 告诉我们,在没有外力注入的情况下,总账为零。即通过牺牲系统内的某个指标,换取另一个指标的提高。转化漏斗分析 是在有外力的情况下,根据外力向指标的转化路径,寻找转化效率和转化瓶颈的分析方法。
这两方面的思维,非常利于我们看到生活中很多事情的本质。
例如,大迷糊想赚更多钱。一种方法是增加工作时间,利用休息时间自己“琢磨”技能,相当于大漂亮的“通过自习提升成绩”,这就是在没有外力的情况下系统内部的动作。
另一种方法是,大迷糊学习拉勾教育的课程,在专业大佬的指引下,找到能力提升通道,提升自己的溢价空间,这就是一个注入大迷糊系统的外部力量。利用这个力量,大迷糊在同样的时间内,换来了更多的收入回报。很明显,通过外部力量换来的指标提高,才是可持续的、良性的指标增长方式。
当然,无论是哪种方式,只要是在不断地提升自我、挑战自我,都是可取并让人敬佩的。 只不过“方法比过程更重要”,这一课时的主题是“如何规划好投入、转化和产出”,希望你也能将这一思维应用到生活中,找到达到目标的最优方法。
你在工作、生活中有哪些运用到转化漏斗分析法的例子?或者你对此有什么感悟和想法?欢迎在下方留言区与大家分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