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转至

26 Superscalar和VLIW:如何让CPU的吞吐率超过1?

到今天为止,专栏已经过半了。过去的 20 多讲里,我给你讲的内容,很多都是围绕着怎么提升 CPU 的性能这个问题展开的。

我们先回顾一下第 4 讲,不知道你是否还记得这个公式:

程序的 CPU 执行时间 = 指令数 × CPI × Clock Cycle Time

这个公式里,有一个叫 CPI 的指标。我们知道,CPI 的倒数,又叫作 IPC(Instruction Per Clock),也就是一个时钟周期里面能够执行的指令数,代表了 CPU 的吞吐率。那么,这个指标,放在我们前面几节反复优化流水线架构的 CPU 里,能达到多少呢?

答案是,最佳情况下,IPC 也只能到 1。因为无论做了哪些流水线层面的优化,即使做到了指令执行层面的乱序执行,CPU 仍然只能在一个时钟周期里面,取一条指令。

img

这说明,无论指令后续能优化得多好,一个时钟周期也只能执行完这样一条指令,CPI 只能是 1。但是,我们现在用的 Intel CPU 或者 ARM 的 CPU,一般的 CPI 都能做到 2 以上,这是怎么做到的呢?

今天,我们就一起来看看,现代 CPU 都使用了什么“黑科技”。

多发射与超标量:同一实践执行的两条指令

之前讲 CPU 的硬件组成的时候,我们把所有算术和逻辑运算都抽象出来,变成了一个 ALU 这样的“黑盒子”。你应该还记得第 13 讲到第 16 讲,关于加法器、乘法器、乃至浮点数计算的部分,其实整数的计算和浮点数的计算过程差异还是不小的。实际上,整数和浮点数计算的电路,在 CPU 层面也是分开的。

一直到 80386,我们的 CPU 都是没有专门的浮点数计算的电路的。当时的浮点数计算,都是用软件进行模拟的。所以,在 80386 时代,Intel 给 386 配了单独的 387 芯片,专门用来做浮点数运算。那个时候,你买 386 芯片的话,会有 386sx 和 386dx 这两种芯片可以选择。386dx 就是带了 387 浮点数计算芯片的,而 sx 就是不带浮点数计算芯片的。

其实,我们现在用的 Intel CPU 芯片也是一样的。虽然浮点数计算已经变成 CPU 里的一部分,但并不是所有计算功能都在一个 ALU 里面,真实的情况是,我们会有多个 ALU。这也是为什么,在第 24 讲讲乱序执行的时候,你会看到,其实指令的执行阶段,是由很多个功能单元(FU)并行(Parallel)进行的。

不过,在指令乱序执行的过程中,我们的取指令(IF)和指令译码(ID)部分并不是并行进行的。

既然指令的执行层面可以并行进行,为什么取指令和指令译码不行呢?如果想要实现并行,该怎么办呢?

其实只要我们把取指令和指令译码,也一样通过增加硬件的方式,并行进行就好了。我们可以一次性从内存里面取出多条指令,然后分发给多个并行的指令译码器,进行译码,然后对应交给不同的功能单元去处理。这样,我们在一个时钟周期里,能够完成的指令就不只一条了。IPC 也就能做到大于 1 了。

img

这种 CPU 设计,我们叫作 多发射 (Mulitple Issue)和 超标量 (Superscalar)。

什么叫多发射呢?这个词听起来很抽象,其实它意思就是说,我们同一个时间,可能会同时把多条指令发射(Issue)到不同的译码器或者后续处理的流水线中去。

在超标量的 CPU 里面,有很多条并行的流水线,而不是只有一条流水线。“超标量“这个词是说,本来我们在一个时钟周期里面,只能执行一个标量(Scalar)的运算。在多发射的情况下,我们就能够超越这个限制,同时进行多次计算。

img

你可以看我画的这个超标量设计的流水线示意图。仔细看,你应该能看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,每一个功能单元的流水线的长度是不同的。事实上,不同的功能单元的流水线长度本来就不一样。我们平时所说的 14 级流水线,指的通常是进行整数计算指令的流水线长度。如果是浮点数运算,实际的流水线长度则会更长一些。

Intel 的失败之作:安腾的超长指令字设计

无论是之前几讲里讲的乱序执行,还是现在更进一步的超标量技术,在实际的硬件层面,其实实施起来都挺麻烦的。这是因为,在乱序执行和超标量的体系里面,我们的 CPU 要解决依赖冲突的问题。这也就是前面几讲我们讲的冒险问题。

CPU 需要在指令执行之前,去判断指令之间是否有依赖关系。如果有对应的依赖关系,指令就不能分发到执行阶段。因为这样,上面我们所说的超标量 CPU 的多发射功能,又被称为 动态多发射处理器 。这些对于依赖关系的检测,都会使得我们的 CPU 电路变得更加复杂。

于是,计算机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就又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。我们能不能不把分析和解决依赖关系的事情,放在硬件里面,而是放到软件里面来干呢?

如果你还记得的话,我在第 4 讲也讲过,要想优化 CPU 的执行时间,关键就是拆解这个公式:

程序的 CPU 执行时间 = 指令数 × CPI × Clock Cycle Time

当时我们说过,这个公式里面,我们可以通过改进编译器来优化指令数这个指标。那接下来,我们就来看看一个非常大胆的 CPU 设计想法,叫作 超长指令字设计 (Very Long Instruction Word,VLIW)。这个设计呢,不仅想让编译器来优化指令数,还想直接通过编译器,来优化 CPI。

围绕着这个设计的,是 Intel 一个著名的“史诗级”失败,也就是著名的 IA-64 架构的安腾(Itanium)处理器。只不过,这一次,责任不全在 Intel,还要拉上可以称之为硅谷起源的另一家公司,也就是惠普。

之所以称为“史诗”级失败,这个说法来源于惠普最早给这个架构取的名字,显式并发指令运算 (Explicitly Parallel Instruction Computer),这个名字的缩写 EPIC,正好是“史诗”的意思。

好巧不巧,安腾处理器和和我之前给你介绍过的 Pentium 4 一样,在市场上是一个失败的产品。在经历了 12 年之久的设计研发之后,安腾一代只卖出了几千套。而安腾二代,在从 2002 年开始反复挣扎了 16 年之后,最终在 2018 年被 Intel 宣告放弃,退出了市场。自此,世上再也没有这个“史诗”服务器了。

那么,我们就来看看,这个超长指令字的安腾处理器是怎么回事儿。

在乱序执行和超标量的 CPU 架构里,指令的前后依赖关系,是由 CPU 内部的硬件电路来检测的。而到了 超长指令字 的架构里面,这个工作交给了编译器这个软件。

img

我从专栏第 5 讲开始,就给你看了不少 C 代码到汇编代码和机器代码的对照。编译器在这个过程中,其实也能够知道前后数据的依赖。于是,我们可以让编译器把没有依赖关系的代码位置进行交换。然后,再把多条连续的指令打包成一个指令包。安腾的 CPU 就是把 3 条指令变成一个指令包。

img

CPU 在运行的时候,不再是取一条指令,而是取出一个指令包。然后,译码解析整个指令包,解析出 3 条指令直接并行运行。可以看到,使用 超长指令字 架构的 CPU,同样是采用流水线架构的。也就是说,一组(Group)指令,仍然要经历多个时钟周期。同样的,下一组指令并不是等上一组指令执行完成之后再执行,而是在上一组指令的指令译码阶段,就开始取指令了。

值得注意的一点是,流水线停顿这件事情在 超长指令字 里面,很多时候也是由编译器来做的。除了停下整个处理器流水线,超长指令字 的 CPU 不能在某个时钟周期停顿一下,等待前面依赖的操作执行完成。编译器需要在适当的位置插入 NOP 操作,直接在编译出来的机器码里面,就把流水线停顿这个事情在软件层面就安排妥当。

虽然安腾的设想很美好,Intel 也曾经希望能够让安腾架构成为替代 x86 的新一代架构,但是最终安腾还是在前前后后折腾将近 30 年后失败了。2018 年,Intel 宣告安腾 9500 会在 2021 年停止供货。

安腾失败的原因有很多,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“向前兼容”。

一方面,安腾处理器的指令集和 x86 是不同的。这就意味着,原来 x86 上的所有程序是没有办法在安腾上运行的,而需要通过编译器重新编译才行。

另一方面,安腾处理器的 VLIW 架构决定了,如果安腾需要提升并行度,就需要增加一个指令包里包含的指令数量,比方说从 3 个变成 6 个。一旦这么做了,虽然同样是 VLIW 架构,同样指令集的安腾 CPU,程序也需要重新编译。因为原来编译器判断的依赖关系是在 3 个指令以及由 3 个指令组成的指令包之间,现在要变成 6 个指令和 6 个指令组成的指令包。编译器需要重新编译,交换指令顺序以及 NOP 操作,才能满足条件。甚至,我们需要重新来写编译器,才能让程序在新的 CPU 上跑起来。

于是,安腾就变成了一个既不容易向前兼容,又不容易向后兼容的 CPU。那么,它的失败也就不足为奇了。

可以看到,技术思路上的先进想法,在实际的业界应用上会遇到更多具体的实践考验。无论是指令集向前兼容性,还是对应 CPU 未来的扩展,在设计的时候,都需要更多地去考虑实践因素。

总结延伸

这一讲里,我和你一起向 CPU 的性能发起了一个新的挑战:让 CPU 的吞吐率,也就是 IPC 能够超过 1。

我先是为你介绍了超标量,也就是 Superscalar 这个方法。超标量可以让 CPU 不仅在指令执行阶段是并行的,在取指令和指令译码的时候,也是并行的。通过超标量技术,可以使得你所使用的 CPU 的 IPC 超过 1。

在 Intel 的 x86 的 CPU 里,从 Pentium 时代,第一次开始引入超标量技术,整个 CPU 的性能上了一个台阶。对应的技术,一直沿用到了现在。超标量技术和你之前看到的其他流水线技术一样,依赖于在硬件层面,能够检测到对应的指令的先后依赖关系,解决“冒险”问题。所以,它也使得 CPU 的电路变得更复杂了。

因为这些复杂性,惠普和 Intel 又共同推出了著名的安腾处理器。通过在编译器层面,直接分析出指令的前后依赖关系。于是,硬件在代码编译之后,就可以直接拿到调换好先后顺序的指令。并且这些指令中,可以并行执行的部分,会打包在一起组成一个指令包。安腾处理器在取指令和指令译码的时候,拿到的不再是单个指令,而是这样一个指令包。并且在指令执行阶段,可以并行执行指令包里所有的指令。

虽然看起来,VLIW 在技术层面更具有颠覆性,不仅仅只是一个硬件层面的改造,而且利用了软件层面的编译器,来组合解决提升 CPU 指令吞吐率的问题。然而,最终 VLIW 却没有得到市场和业界的认可。

惠普和 Intel 强强联合开发的安腾处理器命运多舛。从 1989 开始研发,直到 2001 年才发布了第一代安腾处理器。然而 12 年的开发过程后,第一代安腾处理器最终只卖出了几千套。而 2002 年发布的安腾 2 处理器,也没能拯救自己的命运。最终在 2018 年,Intel 宣布安腾退出市场。自此之后,市面上再没有能够大规模商用的 VLIW 架构的处理器了。

推荐阅读

关于超标量和多发射的相关知识,你可以多看一看《计算机组成与设计:硬件 / 软件接口》的 4.10 部分。其中,4.10.1 和 4.10.2 的推测和静态多发射,其实就是今天我们讲的超长指令字(VLIW)的知识点。4.10.2 的动态多发射,其实就是今天我们讲的超标量(Superscalar)的知识点。